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家梁 通訊員 肖慶菊
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壯闊圖景中,基層司法行政機關是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節(jié)點。近年來,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司法局織密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法律服務網(wǎng)絡,用專業(yè)與溫情詮釋“法治為民”的深刻內涵。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與服務下沉,讓公平正義成為群眾可感可及的生活常態(tài)。
早上九點,長順縣政務服務中心的玻璃門剛打開,法律服務窗口前已有人等候?!耙郧按騻€官司要跑五六個部門,現(xiàn)在進一扇門就能辦完所有事?!蔽罩鴦偰玫降睦^承公證書,村民陳某國眼角笑出了褶子。這一絲笑容背后,是長順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深刻變革。
該縣創(chuàng)新構建的“六橫六縱”網(wǎng)絡,橫向整合法律援助、多元化解等六大職能,縱向貫通縣鄉(xiāng)村組四級節(jié)點,讓服務觸角從縣域延伸至最基層。法律服務入駐政務服務中心的“一體化”改革,徹底打破了部門壁壘。全年累計接待咨詢量5736人次,調解勞動糾紛114起。
長順縣公證處的一次上門服務,恰是精準守護特殊群體權益的生動注腳。梁先生因父親去世需辦理繼承權公證,但其年邁的爺爺奶奶作為法定繼承人,行動不便且距公證處超百公里。了解情況后,公證人員主動上門,帶著材料驅車近2小時抵達老人家中,現(xiàn)場確認老人身體狀態(tài)、精神狀況及真實意愿,依法完成拍照、信息采集、材料收集等流程,為老人辦妥手續(xù),解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這樣的溫暖并非個例。近三年來,全縣614件法律援助案件為群眾挽回經(jīng)濟損失超800萬元,并為困難群眾累計發(fā)放補貼54.18萬元;在社區(qū)矯正工作方面,通過技能培訓讓158名矯正對象重歸社會,安置幫教銜接率保持100%?!拔覀儾粌H要讓他們順利回歸,更要幫他們找到生活的底氣?!鄙鐓^(qū)矯正工作人員翻著回訪記錄本說道。
走進長順縣綜治中心的“靜心調解室”,此時,退休法官曾興榮正用鋼筆在民法典上圈畫。對面沙發(fā)上,裝修公司老板和業(yè)主的爭吵聲漸低——從援引法律條款到用方言擺家常,這場劍拔弩張的糾紛終得化解。這個由退休法官領銜的調解室,去年累計調解矛盾糾紛130起,其中12起陳年積案的解決堪稱典范。
近年來,長順縣將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本土化,構建起“1+15+7+N”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機制。通過縣級中心調度整合資源,實現(xiàn)“一個大門進來、一個中心對接、一攬子解決問題”,成效顯著:成功調處3605起糾紛,通過“5×5”工作法中“聽勸調攻督”五字訣,讓4908起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此外,長順縣不斷創(chuàng)新普法方式。廣順鎮(zhèn)集市上,非遺傳承人用布依族調子唱起普法山歌,2.3萬名群眾在聽歌時把法律知識種進心里;“法治長順”抖音號用情景劇拆解條文,單條最高播放量突破50萬;95戶“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成了普法“二傳手”,把案例講到了火塘邊;順興社區(qū)的“法治夜校”里,搬遷群眾圍著律師問得熱火朝天。這種“嵌入式”普法,讓法律知識從文本里走出來,變成了柴米油鹽的日常。
順興社區(qū)的公示欄前,“省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qū)”的獎牌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這個易地搬遷安置點,37起糾紛在“法律明白人”手中化解,28場法治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耙郧班徖锍臣芸咳^,現(xiàn)在靠說理?!鄙鐓^(qū)主任指著墻上的矛盾調解臺賬說道。
站在新的起點,長順縣司法局正針對服務半徑不均、專業(yè)人才短缺等問題靶向施策?!肮卜煞諞]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個群眾都能觸摸到法治的溫度,感受到正義的力量?!遍L順縣司法局局長田海軍表示。
編輯: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