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3年,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開啟新征程,云南省共有15個縣(市、區(qū))納入此輪國家試點。兩年多來,云南省自然資源廳圍繞試點目標、緊跟改革步伐、狠抓政策落地,持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漸次推進,全省“農地入市”工作實現多面開花,成效顯著,峨山彝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元陽縣三地先后入選全國典型示范案例,獲自然資源部宣傳推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用于非農建設,這限制了農村產業(yè)的發(fā)展。2022年9月,事情出現轉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隨后在2023年3月,自然資源部印發(fā)《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方案》,部署具體入市試點工作,“農地入市”政策就此誕生。
“農地入市”的推出,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探索,在云南試點后,取得了積極成效。來自云南省自然資源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35宗868.45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總成交價超1.85億元,共繳納增值收益調節(jié)金3201.93萬元,收益留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3972.25萬元,分配農民個人285.17萬元。這直觀地呈現出這一政策帶來的現實改變。
“農地入市”的實施,的確帶來了多重利好。從宏觀層面來看,“農地入市”在優(yōu)化要素配置機制、助力村民就近就業(yè)、培育鄉(xiāng)村旅游新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等方面均產生了積極影響。從微觀層面來看,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è)和顧家增收兩不誤,共享了改革紅利;村集體收入有保障,有利于后續(xù)工作的開展;企業(yè)投資更具確定性和穩(wěn)定性,更能放開手腳。
利好顯而易見,那其他非試點地區(qū)是否也可逐步探索“農地入市”政策呢?從各方呈現的消息來看,進一步推進“農地入市”是大勢所趨,但也要穩(wěn)妥有序地進行。一方面,“農地入市”的土地要以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為主,不能盲目擴大試點范圍,以確保農村建設用地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收益分配機制應有指導意見,如何分、誰可以分等問題隨著“農地入市”的進一步推廣,必然要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以尋求各方的最大公約數,讓這一制度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隨著“農地入市”這一利好政策的不斷推進,農村的閑置土地將更好地從資源變成資產,有利于促進城鄉(xiāng)融合、助力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讓傳統(tǒng)村落煥發(fā)新活力,給“美好生活在云南”寫下新的生動注腳。
(2025年1月3日《云南日報》龍敏飛)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