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網(wǎng) 李兆娣

(費安玲,女,滿族,1959年11月出生于北京,法學博士。民商法學教授(二級),錢端生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任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中意法與羅馬法研究所所長。圖攝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卡布里島。)
從1993年開始,她研究羅馬法,便擔當起翻譯羅馬法原始文獻的重任,持續(xù)三十年初心不改。
從最古老的羅馬法,到最現(xiàn)代的著作權法,研究方向在私法領域如此跨越,遍數(shù)全國,屈指可數(shù)。
教書育人,便要做最嚴的導師。
擔任仲裁員,便成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職業(yè)之外,她還是一位穿梭于各大畫展的藝術達人,拉著學生從教室里說走就走,狂奔頤和園的“孩子頭”,陪著侄子侄女們吃著爆米花看通宵電影的“老頑童”……
愛上羅馬法
羅馬法是近現(xiàn)代民法最重要的歷史淵源之一,尤其是在法典化國家中,民法典的編纂幾乎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梢哉f,沒有羅馬法,就沒有近現(xiàn)代民法典。中國作為法典化國家,自然離不開對羅馬法的學習和借鑒。
20世紀90年代初,中意兩國之間打開了法學科學術交流的大門,其中一項主要合作就是派青年學者赴意大利研學,培養(yǎng)羅馬法專業(yè)人才。中國政法大學作為培養(yǎng)中國法律人才的主陣地,根據(jù)1989年春季與意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和羅馬第二大學簽訂的協(xié)議,于1990-1995年公派赴意研學羅馬法的四名青年學者,這是我國第一批派到意大利專門學習羅馬法的青年學者。費安玲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1993年1月至1994年7月,費安玲在羅馬大學法學院系統(tǒng)研習羅馬法和意大利私法,眼界大開,對于近現(xiàn)代法律的緣起、體系和發(fā)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法即權利并彰顯正義。法權一體。
在拉丁文中,法是“ius”,而該單詞又源自“iustitia”,即正義。法源于正義,必須體現(xiàn)正義。民法對應的拉丁文是“ius civile”,其中“civilis”,意為民事的、市民的、文明的。在羅馬法概念中,法治即文明,法的本質是反映公民的意志。而且,在包括拉丁文在內(nèi)的很多西文當中,法和權利是一個單詞。所以,羅馬法強調(diào),法與權利是一體的,法律的目的就是確認和保護權利。契約精神就是守法精神。羅馬法是一部強調(diào)尊重每一個主體權利的法律模板。現(xiàn)代法律中的很多法律概念,都能夠從羅馬法典中找到影子。
帶著使命出發(fā),帶著使命歸來?;貒蟮馁M安玲在搭建中意之間羅馬法傳播橋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7月,從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和第二大學法學院完成研學歸來,費安玲立馬參與籌備第一屆“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國際研討會。正是在這個會議上,參會的諸多學者明確提出:我國應當進行民法法典化研究??梢哉f,這次會議不僅為我國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理論平臺,而且此次的許多參會者也都成為了后來我國民法典制定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國際研討會基本每五年舉辦一次,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費安玲主持了其中的4屆。該會議已經(jīng)成為中國法學界尤其是民商法學界與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法官和律師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對于提高我國法學各領域,特別是民商法、羅馬法、法制史等學科的研究水平發(fā)揮了積極作用。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不得不說,“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國際研討會功不可沒。
此外,費安玲還擔任中國政法大學羅馬法和意大利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和意大利“法典化和法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中心”中方負責人、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和羅馬第二大學客座教授。曾先后六十余次應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羅馬第二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講學或舉辦學術講座或學術訪學。
她還積極推薦學生前往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羅馬第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比薩圣安娜大學等高校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培養(yǎng)和儲備羅馬法研究的后備力量。至今,其推薦的年輕學者中已有30余人學成回國,在十數(shù)所大學中任教,成為推動羅馬法與中國法治良性互動的中堅力量。
談到對于意大利的熱愛,費安玲說不僅僅因為羅馬法。意大利是一個藝術氣息非常濃郁的國度。好幾次,費安玲作為中方代表,受邀前往意大利參加相關法學學術會議,會議地點竟然安排在藝術博物館里。長排會議桌位于中央,三面環(huán)繞眾多17世紀的世界頂級名作,這讓費安玲愛極了?!昂芷婷?,很有意思,感覺非常好。人跟藝術真的共融了!”
早在2005年,為了表彰費安玲為羅馬法在中國傳播做出的特別貢獻,意大利總統(tǒng)特向費安玲頒發(fā)了“意大利共和國騎士勛章”。


(意大利總統(tǒng)向費安玲頒發(fā)的“意大利共和國騎士勛章”及證書。說明:證書中的“ANLIN FEI”應為“ANLING FEI”。)
羅馬法使者
在羅馬學習期間,費安玲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翻譯羅馬法原始文獻。這項任務,一擔就是30年。

這是一項有趣的負擔。費安玲評價自己:“一個不喜歡回憶過去的人”,但是翻譯這項工作就是一項對之前學術成果的回顧,費安玲笑呵呵地調(diào)侃說:“這違背了我的初衷……都怪在羅馬上學時的意大利老師,是他叮囑我說:‘你要做,你要把它弄出來’。我想,行吧,那就做吧!”這一做就到了現(xiàn)在。
如今,費安玲的這位意大利老師已經(jīng)80多歲。在費安玲眼里,她的這位老師是個實實在在的工作狂,費安玲至今仍與老師保持著聯(lián)系。但凡聯(lián)系,就是討論翻譯、研究與學術交流計劃。
羅馬法原始文獻的翻譯,最重要的是《學說匯纂》,共五十卷。在意大利著名羅馬法學家桑德羅·斯奇巴尼教授和費安玲的共同組織下,迄今為止已經(jīng)翻譯出版了二十一卷,還有四卷正在出版社進行編輯的進程中。目前,在費安玲與意大利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優(yōu)士丁尼國法大全選譯叢書,其中費安玲翻譯的《婚姻與家庭》《遺產(chǎn)繼承》《物與物權》已經(jīng)問世,其手頭正在翻譯最新版的《意大利民法典》也將在不久的時間內(nèi)付梓。
翻譯羅馬法原始文獻不容易,需要在拉丁文和中文之間尋找“信、達、雅”的感覺并踐行于譯作中。與拉丁文最接近的語言是意大利文,其當仁不讓地成為翻譯羅馬法原始文獻的輔助語言。目前國內(nèi)法學界的學者中會意大利語的不足百人,費安玲便是其一。
她覺得,在翻譯的過程中,字斟句酌,按照拉丁文——中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的翻譯程序反復校驗,既是盡可能地保證翻譯的相對準確性,也是一個學術沉淀的過程,“這其實很有趣!”她微笑著感慨。
費安玲主編的出版物包括《羅馬法與學術匯纂》、意大利當代法學著作譯叢、意大利民商法譯叢。她還是意大利著名法學刊物《DIRITTOROMANO COMUNE》學術委員會成員。
費安玲說,接下來會花很大一份力氣去做羅馬法、意大利私法相關經(jīng)典的翻譯和組織翻譯工作?!拔蚁虢o后來的學者留下最有參閱價值的東西?!辟M安玲說。
深耕著作權法
1979年10月,費安玲考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法律系,開啟了成為法律人的初級學習階段。1983年9月-1986年7月,費安玲繼續(xù)留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民法學碩士研究生學位,繼續(xù)進行民商法學的深造。

學習期間,費安玲發(fā)現(xiàn)自己對知識產(chǎn)權法尤其是著作權法莫名有一種興趣,“每次一聊到著作權問題,就很有興趣,容易產(chǎn)生很多思想火花,冥冥當中有種吸引力”。那時,著作權法在國內(nèi)屬于非常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還很少。
費安玲決定,就把碩士論文研究的重點放在著作權領域。為了寫好這篇在八十年代初期處于法學研究前沿領域的碩士學位論文,費安玲先后多次求教于當時研究生導師組的江平、謝懷栻、佟柔、史越等多位前輩,得到了他們的耐心指導。她還與當時在著作權法領域頗有建樹的張俊浩、劉春田、金榆林等中青年才俊在一起進行不定時的學術討論。她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在著作權研究中最有收獲的一段時光”。此時,她成為國內(nèi)在“改革開放”之后最早開始研究著作權法的人之一。
費安玲在其碩士論文中深入研究了作者與法人的關系,提出不應當將法人排除在作者之外的主張。其后在我國著作權法草案的討論中,其提出了在具體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法人可以被視為作者的主張。該主張被1990年頒行的著作權法所采納。
著作權制度是一項保護創(chuàng)作的法律制度,為了深學悟透,她讀完了當時國內(nèi)能夠找到的所有的科學史、藝術史還有拍賣史。在費安玲看來,“只有對歷史了解,才能清晰了解制度背后的演進軌跡、制度衍生過程以及意義何在?!?/p>
就連后來的博士論文,她選擇的研究主題也是著作權制度,最終完成了《著作權權利體系之研究——以原始性利益人主主線的理論探討》,并出版發(fā)表。曾任中國法學會知識產(chǎn)權法學研究會會長劉春田教授對費安玲的這篇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些年,她相繼承接著作權法或知識產(chǎn)權法相關課題,出版了《著作權法教程》《著作權案例教程》《知識產(chǎn)權法學原理》《知識產(chǎn)權法教程》《防止知識產(chǎn)權濫用法律機制研究》等一系列相關著作,用中文和外文發(fā)表了二十余篇研究著作權法律制度的學術文章,還與陳漢副教授合作翻譯了意大利著作權法。用費安玲的話來說,她是“以研究著作權法為主,兼著研究羅馬法的。”
從最古老的羅馬法,到最現(xiàn)代的著作權法,在私法領域如此跨越,遍數(shù)全國,屈指可數(shù)。
資深仲裁員
與醫(yī)學、哲學并列,法學是最早出現(xiàn)的三大學科之一,費安玲認為:“法學系治社會之病,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法學教學科研必須關注社會,必須關注法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適用。”
1995年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施行,同月28日,北京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仲”)應時成立。費安玲成為北仲首批仲裁員之一。

90年代,請律師打官司,誰來承擔律師費的問題還是個難題。當時除了著作權法相關司法解釋有明確規(guī)定,可以支持要求侵權人支付律師費的訴求,其他相關法律都沒有對律師費的承擔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在實務當中,幾乎所有的法官和仲裁員都采取不支持的態(tài)度。
費安玲在仲裁案件的審理中,大膽嘗試并通過審慎論證規(guī)則來支持商事仲裁中的申請人要求違約的相對方承擔律師費的訴請,成為北仲最早發(fā)出支持律師費裁決的仲裁員之一。
費安玲分析認為,由于違約人存在著違約行為,導致守約人不得不有償聘請法律專業(yè)人士例如律師提供法律上的專業(yè)幫助,而律師的加入不僅有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也為案件的高效審理起到了很大作用,節(jié)約了案件審理者向當事人解釋法律專業(yè)問題的成本。但是,如果讓守約人自己承擔聘請法律專業(yè)人士的費用,雖然守約人的仲裁請求獲得了支持,卻要承擔因此產(chǎn)生的律師費,可能最后獲得的賠償全都交了律師費,甚至還不夠交律師費的。這對于守約人是不公平的。
一晃,便是28年。悉數(shù)北仲的第一批仲裁員,由于年齡、離世或者規(guī)則規(guī)定的其他原因,截止到2023年初已是寥寥。她說:“只要規(guī)則允許,我還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了為止?!?/p>
除了北仲,費安玲還是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深圳國際仲裁院以及武漢、重慶、長沙、上海、廊坊等十數(shù)家仲裁委員會的資深仲裁員。
“做仲裁員的經(jīng)歷,非常好地彌補了我對實務了解的欠缺??梢哉f,仲裁使得我的教學——研究——實務剛好形成一個完美的循環(huán),相互補充。一方面,通過參與仲裁各類案件,可以了解到平時較少關注的領域,拓寬視野,進而反哺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各種有趣有意義的仲裁案例,會給課堂教學提供非常寶貴的材料?!辟M安玲說。
教育學生追求極致做嚴師
費安玲追求極致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表現(xiàn)在自己的法學學術研究上,教育學生也是如此。

做費安玲的學生,無論是碩士學位論文或者博士學位論文被改個七八稿是很正常的。學生邊熬夜改論文邊哭的經(jīng)歷也是常見的。在費安玲看來,法學專業(yè)能力的訓練關鍵在于法學思維的訓練。要想帶出一個具備專業(yè)能力的學生,必須讓其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受到很好的訓練,挖掘出其獨創(chuàng)性思維潛質,發(fā)揮出其自帶的研究能力,當然,這個過程很艱難,可能需要至少脫三層皮。
“這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一種人生態(tài)度。做我的學生,都要接受‘嚴’的挑戰(zhàn)?!辟M安玲說。
為了盡力拓展學生的思考維度,提升思考能力,從1998年初,費安玲就開始組織學生讀書會,每兩周一次,至今已舉辦350余期。通過讀書會,費安玲指導學生多讀經(jīng)典,廣泛涉獵,了解歷史,洞察社會現(xiàn)實。
費安玲的“嚴”不僅在學生中廣為流傳,她的同事也多有所聞。常有同事替費安玲的學生打抱不平,勸道:“差不多得了,別太嚴了!”對此,費安玲總是笑而不語。
費安玲談到一件趣事。曾經(jīng)有個學生專門找到費安玲,想請她做自己的碩士研究生導師。
費安玲問:“為什么找我呢?”
學生答:“我這個人平時懶散慣了,費老師很嚴格,可以治治我?!?/p>
嚴師出高徒。費安玲帶出來的學生,在專業(yè)能力上,都是排得上號的優(yōu)秀。在業(yè)內(nèi),中國政法大學的民商法專業(yè)是出了名的“嚴格專業(yè)”,相比較而言,民商法專業(yè)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全票通過率和推薦優(yōu)秀率都比其他法學專業(yè)方向要嚴格。從1995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至今,費安玲門下的學生超過300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均表現(xiàn)出自己的出色能力。
她畢業(yè)多年的一位博士生說,做費安玲的學生,總是先哭后笑??拗拗托α?,而且,笑得最燦爛。如今,這位畢業(yè)生已是北京市東城區(qū)法院的一位優(yōu)秀法官。
2018年,費安玲榮獲中國政法大學第三屆“教學杰出貢獻獎”??梢哉f,“教學杰出貢獻”很好地概括了費安玲的整個執(zhí)教生涯?!?/p>
很難想象,費安玲在“嚴”之外,是一個童心未泯人。每次讀書會結束,但凡時間允許,費安玲都會請同學們一起吃飯,聽同學們聊新鮮事兒。記得,有一次得知學生里還有人沒有去過頤和園,她果斷決定,提前結束讀書會,一起狂奔至頤和園,瀟灑游玩。甚至,費安玲還會約著她的侄子侄女們一起去看夜場電影,嚼著爆米花,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愛讀書的“格格”
費安玲,滿族,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其家庭在北京已經(jīng)生活了幾百年,大概是因為奶奶曾經(jīng)的皇室血統(tǒng),費安玲總被親朋好友昵稱為“格格”。

小安玲聰明伶俐,識字早,從很小,就對書籍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在親朋眼里,這著實是一個小書蟲。對于書里有什么,她一直處于饑餓狀。每當有書可以讀,小費安玲就感覺異常興奮。
她不僅利用下學時間看遍學校邊上書店的所有書籍,聽說同學家的床底下有藏書,她立馬跑到人家,找到同學家長,磨嘴皮,央求同意,一下學就去人家里,一個人,一張凳子,不知道是幾個下學后,讀完人家藏在床底的好幾箱書。看完這家,立馬轉戰(zhàn)另一家……
小學時,費安玲就將但凡能夠接觸到的長篇小說都看了,還看了從60年代初直到1967年所有的《中國青年》雜志。用費安玲的話來說,漲了很多見識。
費安玲自小就不愛跳皮筋等女孩子們通常喜歡玩兒的游戲。用她的話說,她只想進書里??匆姇黄ü勺?,誰來也叫不起來。“那時候,我想把每一本書都看完,覺得有書真好??粗鴷?,就覺得好喜歡!”她尤其喜歡推理、武俠、歷史類書籍。
除了著迷書海,小費安玲還偏好跟年長者交流,她覺得,與年紀大些的人會更有話題,能夠進行思想交流?;蛟S正是因為她總能說出些讓同齡人聽不太懂但又覺得很厲害的話,讓她在同齡人里很有號召力。費安玲自豪地說:“在小學和中學上學期間,我有一群鐵桿兒!”
費安玲超喜歡藝術,但凡得點空閑,定會奔赴各種藝術展覽。大學期間,為了看畫展,甚至攛掇同學一起逃課?!懊慨斂吹揭环囆g作品的時候,它們總會給我?guī)硪环N震撼的力量!仿佛能夠將內(nèi)心所有的沉重都掃空了。很輕松!”
費安玲說:“藝術會帶來一種美的享受。生活沒有了藝術,我怕是無法忍受的?!?/p>
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何止是藝術!還有對極致的追求!事實上,費安玲從跨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大門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追求極致的法律人生。事業(yè)上充滿激情的奔赴,讓費安玲渾身飽脹著昂揚向上的力量,目標明晰,全心投入,矢志不渝,似乎沒有什么能壓垮她,沒有什么能改變她一貫的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姿態(tài)。
采訪結束,合影留念,費安玲特意將我拉到書櫥前,讓一座蒙面正義女神銅像突出在我們的合照中間。費安玲看著櫥窗里的銅像,驕傲地跟我說:“這可是我從意大利親自背回來的呢。”
是啊,就像中國的法學教育大廈的建設與拓展,不正是“費安玲們”一點一點堆磚加瓦,負重前行而來的嗎?費安玲說:“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邁進,中國的法治之路,必然鮮花怒放!”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