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思路
網絡法治宣傳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面向網民尤其是面向農村老百姓開展網絡法治宣傳的任務十分艱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轄9縣2區(qū),全市戶籍總人口431.68萬人,其中城鎮(zhèn)戶籍人口110.7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25.66%(2023年末統(tǒng)計數據),還有300余萬人為非城鎮(zhèn)戶籍人口,境內有壯、漢、瑤、苗、侗、水、仫佬、毛南等8個世居民族,是廣西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家鄉(xiāng),也是“世界銅鼓之鄉(xiāng)”。針對上述河池市人口當前分布現狀和區(qū)域民族特色,只有結合河池轄區(qū)農村地區(qū)現狀特點,充分借助農村基層組織的力量和豐富民族風俗文化,統(tǒng)籌各級各部門資源,聚焦當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持續(xù)高位運行及各類詐騙手法不斷翻新等現象,將網絡法治宣傳內容融入當地民俗特色文化中,以山歌、新媒體等形式賦予普法新內涵,才能讓網絡法治宣傳向農村縱深推進,從而不斷提升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力度、深度和廣度,營造農村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濃厚氛圍,進一步增強轄區(qū)內廣大農村群眾網絡法治意識。

2024年3月8日,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利用非遺剪紙技藝開展法治宣傳

2024年12月5日,河池市金城江區(qū)在文化廣場舉辦“憲法宣傳周”“憲學憲行”活動

2024年11月14日,河池市環(huán)江檢察院干警向群眾介紹反電信網絡詐騙知識
二、措施成效
(一)民族節(jié)慶賦予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全新的內涵
河池市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濃郁鮮明,轄區(qū)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特色民俗文化有“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jié)”,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慶有仫佬族“依飯節(jié)”、環(huán)江毛南族“分龍節(jié)”、瑤族“祝著節(jié)、螞拐節(jié)”等,借助各地舉辦的民族節(jié)慶活動,把網絡法治知識帶到少數民族地區(qū),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網絡法治意識,筑牢民族地區(qū)網絡法治防范意識,促進當地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2024年以來,河池市借助舉辦各類民族節(jié)慶活動期間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法治宣傳活動,如大化瑤族自治縣舉行“三月三”歌圩節(jié)法治宣傳活動,東蘭縣借助“河池網紅歌圩暨東蘭縣泗孟鄉(xiāng)第三屆歌坡節(jié)”活動的契機,將法治大餐帶到轄區(qū)各族群眾身邊。
(二)豐富民俗文化成為農村網絡法治宣傳良好的載體
緊扣河池轄區(qū)農村老年、婦女群體人員居多的特點以及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家鄉(xiāng),充分利用底蘊深厚的農村山歌文化,聚焦電信網絡詐騙、個人信息保護等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痛點,結合當地群眾喜好,采用壯、漢、瑤、苗等民族唱調,將網絡法律法規(guī)條款編成一首首通俗易懂的普法山歌作品,讓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深入農村,融入群眾生活中,深受廣大農村群眾喜愛。2024年以來,全市共舉行山歌普法傳唱演出200余場次,編撰普法山歌400余首,受益群眾近20萬人次。如《壯族交安山歌》將文明交通理念和交通安全知識融入山歌里,讓廣大群眾入心、入腦。

2024年12月4日,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開展“憲法宣傳周”“憲學憲行”活動

2024年3月30日,河池市東蘭縣人民法院組織青年黨員干警向群眾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河池市鳳山縣組織開展2024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鳳山活動

2024年2月22日,河池市南丹縣公安局治安宣防講師團走進八圩鄉(xiāng)立坳村開展禁毒、反詐宣傳
(三)基層組織作用延伸農村網絡法治宣傳的觸角
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加強對農村黨員開展網絡法治宣傳教育,通過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村民小組長的帶動引領,把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千家萬戶,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網絡法治意識。同時,抓住公益電影下鄉(xiāng)的契機,向群眾播放網絡安全宣傳片。依托村級應急廣播,開展防網絡詐騙等案例宣傳,將網絡安全宣傳送到群眾身邊,不斷擴大農村網絡法治宣傳教育的覆蓋面。2024年以來,通過村級應急廣播宣傳典型案例和公益電影下鄉(xiāng)向廣大農村老百姓普及網絡法治知識,30余萬名群眾受益。
(四)新媒體普法給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帶來新體驗
針對當前農村老百姓在閑暇之余喜歡觀看抖音等短視頻的特點,河池市用活用好各類互聯(lián)網平臺的傳播優(yōu)勢,加強抖音等各類短視頻平臺網絡普法作品推送力度,努力將一個個網絡普法視頻呈現給轄區(qū)廣大農村群眾,讓他們在感受新媒體魅力的同時能夠獲得網絡法治知識的滋養(yǎng)。同時,進一步借助屬地政務新媒體的傳播能量,逐步打造屬地網絡法治宣傳格局,積極營造普網絡法、用網絡普法的良好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氛圍。2024年以來,屬地各網絡平臺及政務新媒體積極轉載各類網絡法治宣傳作品或典型案例近1000篇次,受益群眾近50萬人次。如屬地“平安南丹”視頻號推出系列反詐小短劇,其中小視頻《我唱山歌你來聽刷單詐騙要小心》被“國家反詐中心”新媒體賬號平臺轉載。

2024年4月9日,以“山歌普法進鄉(xiāng)村·共唱民族團結情”為主題的普法山歌會在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百林鄉(xiāng)那莫村舉行
三、經驗體會
河池市以廣大農村老百姓為主要普法對象,根據這個群體的特點和民族風俗特色,把各類法律法規(guī)知識融入當地民俗文化中,以山歌、新媒體等形式賦予普法新內涵,再通過農村基層組織,把網絡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延伸到基層“最后一公里”,成效明顯提高。一是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工作需要持久推動,特別是開展網絡法治領域普法更是如此,隨著新技術新應用迭代升級,法律法規(guī)也將不斷豐富完善,隨之而來的法治宣傳工作也將更加繁雜。二是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工作需要有“個性”,既要結合當地特點,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特色宣傳;又要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融入互聯(lián)網傳播平臺。如河池廣大農村老百姓既愛觀看短視頻,也熱愛山歌,只有充分把握住這一特點,所開展的法治宣傳活動才能夠達到最佳效果。三是農村網絡法治宣傳工作需要協(xié)調配合,部門單打獨斗會讓法治宣傳教育力度、深度不夠,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發(fā)力,才能在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互聯(lián)網時代奏響網絡法治宣傳新篇章。
編輯: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