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家梁 通訊員 代義珊
清晨的霧還沒散盡,貴州省黔南州甕安司法局玉山司法所所長王毓已背著普法包,踏著濕滑的田埂往七角寨趕。河水潺潺,人聲卻鼎沸。一場因水渠改道引發(fā)的糾紛,正撕裂著鄰里多年的情誼。
“這渠是祖輩留下的,憑啥你說改就改?”李嬸叉著腰,聲音里帶著急切。

圖為到水渠現場查看情況。
“我家地在下游,不改,水根本流不過去!莊稼干死了誰負責?”王伯的臉漲得通紅,鋤頭“哐”的一聲插進泥里。
王毓趕到時,空氣仿佛凝固,情緒一觸即發(fā)。他沒有急著掏出條文,而是搬來幾條長凳,招呼大家坐下講講“渠的故事”。王伯說起以前在渠里捉魚的趣事,李嬸也笑了,回憶起當年兩家合力修渠的情景。笑聲中,王毓才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相鄰關系的條款,娓娓道成“家門口的規(guī)矩”。
后來,李嬸主動提出修一條分渠,王伯答應加裝簡易閘門。渠依舊在,水流更清,流出了法律的溫度,也見證了鄰里間的真情。
這是甕安縣司法局推行“調解+普法”一線工作法的生動實踐。過去,類似糾紛往往要來回跑多個部門,耗時耗力,矛盾容易在等待中激化。如今,司法局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把法律條文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家常話”,推動矛盾就地化解。
機制創(chuàng)新不止于現場調解。甕安縣依托鄉(xiāng)村振興網格在全縣配備“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和法律顧問1000余名,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今年以來,全縣排查調處矛盾糾紛4200余件,成功率達96.3%,群眾滿意度持續(xù)提升。
“以前總覺得法律高高在上,現在不一樣了,司法所的同志到家門口講法,我們聽得懂、用得上?!敝衅烘?zhèn)村民張大爺感慨地說。
數字化手段也在同步推進。“甕安普法”微信小程序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突破2萬人次,提供線上調解預約、視頻咨詢、留言解答等服務,成為群眾掌上的“法律顧問”。此外,“夜校普法”已舉辦52期,惠及群眾8000余人;“普法大長桌”走進集市130余場,真正把法治大餐送到群眾手中。

圖為司法所工作人員在街邊普法。
從“坐堂辦案”到“上門解紛”,從“條文宣講”到“故事說法”,甕安縣司法局推動法律從紙面走向生活,在基層治理中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甕安縣司法局黨組書記趙清微說:“基層治理,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我們要讓群眾在每一次糾紛解決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不僅是職責,更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承諾?!?/p>
渠水清清,流淌的不僅是灌溉田畝的活水,更是浸潤人心的法治泉源。一樁糾紛的化解,一片民心的凝聚,都在這一渠清水中,見證著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力量。
編輯:董博